你是否有這樣的經驗:上完一整門線上課程,結果沒記住什麼;看了好幾本書,回頭卻說不出裡面講了什麼;學了很多內容,但真正要用的時候腦中一片空白。
你不是不認真,而是用錯了學習方法。
很多人以為學習就是「看書、上課、記筆記」,但這只是被動接收資訊,離真正的學會,還差一大步。真正高效的學習,需要有以下過程:
輸入 → 處理 → 輸出 → 強化
少了這幾個環節,你學得再多,也只是過眼雲煙。
今天這篇文章,我會分享3個讓你學得會、記得住、用得出的學習關鍵步驟。這三個方法簡單實用,連記憶力不好、自律不足的人也能開始執行。
學習的本質,不只是吸收,而是轉化
很多人都學了很多知識,卻無法內化,是因為少了這三步:
- 輸出導向學習法
- 間隔重複法
- 費曼技巧
這三個方法彼此結合,就是打造「有系統的學習習慣」的核心。
- 輸出導向學習法:學習不是為了記得,是為了講得出來、用得出來
傳統學習方式是這樣的:看書 → 做筆記 → 考試
但真正高效學習者會這樣做:看完 → 講給別人聽 → 做出一個作品 → 寫成文章
這種學習方式稱為 輸出導向學習。
重點不是你看了多少,而是你能產出什麼。
例如:
- 學行銷 → 寫出一篇案例分析
- 學簡報設計 → 做出一頁作品
- 學時間管理 → 實際設計一週計畫表並記錄使用心得
建議做法:
- 每學一個新概念,問自己:「我可以怎麼分享它?」
- 透過寫文章、做簡報,把知識轉成產出
- 設定「每週輸出任務」:寫一篇學習心得、做一張圖解筆記等
當你有意識地「學完就要教/用/寫」,你的學習動機、記憶力與理解力都會倍增。
- 間隔重複:記憶的關鍵不是重讀,而是「間隔再提取」
你是不是曾經反覆看同一段內容,但還是記不住?這是因為你缺乏記憶的「間隔強化」。人類的大腦有一種「遺忘曲線」:學習完資訊後,不在24小時內複習,只會剩下約30%的資訊。但若在快要忘記時重新提取記憶,記得更久。這就是著名的 間隔重複法。
怎麼做?
- 第一天學完 → 隔1天複習 → 隔3天複習 → 隔7天複習
- 每次都不是「重看筆記」,而是「閉上眼想想我還記得什麼」
- 用數位工具像是Notion ,自己安排複習時間或是設計表格
小技巧:做「自我提問卡」
例如你學了費曼技巧,就寫:
- 什麼是費曼技巧?
- 它有哪幾步驟?
- 我可以應用在哪些技能學習上?
每天花5分鐘問自己幾個問題,勝過重新讀一次全文。
- 費曼技巧:如果你能講得讓小學生聽懂,你就真的懂了
這是由諾貝爾物理學家 Richard Feynman 提出的學習方法,他堅信:「理解一個概念最好的方式,是你能把它解釋給一個完全不懂的人聽。」這就是費曼技巧(Feynman Technique)。
操作步驟:
- 選一個你想學會的主題
如:川普制定關稅的影響、AI應用、時間管理等 - 用自己的話寫下解釋內容(像在教一個國、高中生)
不要用艱深名詞,而是用生活語言 - 檢查哪裡講不清楚,表示還不懂
→ 回去補強、查資料,再改寫 - 重新簡化語言與邏輯,寫成一篇文章或說給別人聽
你會發現:能教出來,就是真的懂;解釋卡住,就是盲點所在。這也是我寫部落格的原因之一:輸出其實是最強的學習法。
三步驟打造高效學習循環
把這三種方法組合起來,你可以這樣設計一個學習流程:
- 學完一個主題 → 立刻寫一段解釋(時間管理)
- 做一份輸出(部落格、圖解筆記)
- 建立複習時間表(間隔複習卡片)+提問練習
這樣,你的每一次學習都能轉化為:
- 知識 → 能力
- 輸入 → 輸出
- 瞬間記憶 → 長期知識資產
給你的行動建議:
選一個你最近學過但還沒真正用過的知識,寫一段「用自己的話解釋」的筆記,設一個下週的輸出任務(例如:寫一篇心得文、畫一張圖解、教朋友一次)。
別再靠刷影片、抄筆記、盲目重讀來學習。你需要的是會轉化知識的方法,讓學習真正變成你的工具。學會這三種技巧——輸出導向、間隔複習、費曼技巧,你就擁有了能一輩子進步的學習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