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管理四象限法:你花太多時間在錯的事上

by Hao

護理師小芸的忙碌日常

小芸是一位在醫院工作第三年的護理師,進入職場後,她從沒感覺過「真正的下班」。白天值班,晚上還要追病歷、寫交班報告,有時還得臨時支援其他病房。她的生活完全被緊急任務填滿,連朋友約吃飯都只能說:「再看看排班表。」

她時常感到疲憊、無力,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適合這份工作。但她也不想放棄,因為她知道自己原本的初衷——是想成為一位能照顧病人、也能照顧自己的專業護理人員。

某天深夜,她在休息室滑手機,無意間看到一支 YouTube 影片,主講人是知名創作者 Ali Abdaal,他曾是英國劍橋大學的醫學生,如今是百萬訂閱的 YouTuber。他提到:「大多數人不是時間不夠,而是把太多時間浪費在不重要的事上。」這句話狠狠打中小芸的心。

她決定改變。

 

時間四象限法是什麼?

影片中提到的「時間管理四象限法」來自知名作家 Stephen Covey的著作《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》,他將人們的所有事情分成四類:

以下是為了能夠滿足段落所需的長度而定義的無意義內文,請自行參酌編排。

Covey 強調:「高效能的人,不是多做事,而是做對的事,尤其要善用第二象限。」

 

Ali Abdaal 的啟發

Ali Abdaal 在還是醫學生時,就開始經營頻道。他的訣竅,就是刻意每天空出時間做「看起來沒什麼急迫性」但「未來會產生巨大影響」的事情,比如學習拍片、寫作、研究創業。

他說:「如果我每天只處理考試和功課,那我永遠只是個醫生。但正因為我每天堅持做第二象限的事,才能讓我走出不同的路。」

小芸從他的話中領悟到,自己也許正是因為每天都活在「緊急」中,才感到無力與迷失。

 

小芸的轉變

隔天,小芸開始試著做一個小改變。她每天在下班後,用 10 分鐘記錄今天做的事,並將它們分到四個象限。

她驚訝地發現,自己花了大量時間在第三象限:幫同事抄寫表格、代訂晚餐、臨時幫忙跑腿;而真正讓她成長的學習或休息,幾乎沒有出現在清單上。

於是她開始刻意做三件事:

  1. 每天安排30分鐘閱讀護理新知或反思病例。
  2. 學會婉拒不屬於自己的任務,不再當“好好小姐”。
  3. 每個月約一位學長姐喝咖啡請教專業與生涯建議。

幾週後,她發現自己不再那麼疲累,工作更有效率,甚至有學妹主動請教她護理師生存技巧。

 

時間不是管理來的,是選擇出來的

時間四象限的價值,不在於讓你變成機器,而是讓你找回人生的主控權

你今天處理的事,是你選擇的嗎?還是別人丟過來你就照單全收?

像 Ali Abdaal 那樣,把時間投資在看似不緊急卻對未來關鍵的事上;像小芸一樣,從日常中撿回屬於自己的時間。

你會發現,人生不是沒時間,而是你終於知道該怎麼用時間。

 

留下您的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