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面對打擊時,有些人能夠站起來,而有些人一蹶不振?因為「韌性」(Resilience)。
在這個節奏越來越快、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時代,不確定性已經成為常態:
裁員、疾病、家庭壓力、事業失敗、社群輿論、甚至只是生活瑣事的積累,都足以讓一個原本自信堅強的人產生懷疑與崩潰。沒有高韌性心態的人,在這樣的環境裡就像玻璃瓶,一摔就碎;而有韌性的人,像橡膠球,摔得再狠也能彈起來。
心理學家 Angela Duckworth 在研究中發現,韌性與恆毅力比 IQ、背景、外貌更能預測一個人長期是否成功。那麼什麼是韌性?韌性不是不會痛,不是天生樂觀,而是即使痛、即使失落,仍然能夠找到方法站起來、重新出發。
接下來,我們來看看幾位來自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,他們是怎麼靠韌性,在人生的低谷中翻身,甚至走得更遠。
馬雲:連肯德基都不要的人,憑什麼改變了中國電商?
如果你曾覺得自己不夠聰明、不夠幸運、不夠「有條件」,那麼你該聽聽馬雲的故事。
馬雲從小功課不好,高考數學考了 1 次 1 分、3 次不及格。為了出國,他連續申請多所大學與獎學金,但都遭拒。最荒謬的是,他曾經和 23 個人一起去應徵肯德基,只有他一個人被刷掉。他不是沒自卑過,也不是沒懷疑過自己。他說:「人生最難的,不是面對別人的否定,而是每天還得說服自己不要放棄。」
1999 年,在網路還不普及、沒人相信電商的時候,他決定創辦「阿里巴巴」。那時候沒有錢、沒有技術團隊、沒有名氣,他就靠著簡報與熱情,一次次找人演說,一次次被拒。他連續被 30 多家創投打槍,有人當面說他「這是中國不可能成功的模式」。
但他沒停下。他相信:「今天很殘酷,明天更殘酷,但後天很美好。可惜的是,大多數人死在明天晚上,看不到後天的太陽。」最終,他撐到了「後天」。阿里巴巴成為全球最大電商平台之一,影響數億人生活。
馬雲用行動證明:「你不需要被看好,才值得出發。」
麥可·喬丹:被校隊淘汰的少年,如何成為籃球之神?
在今天的體育世界,提到「籃球之神」,幾乎所有人都會說出他的名字——麥可·喬丹。但你知道嗎?他並不是一開始就被認為是天才球員。
在高中二年級那年,他去參加校隊選拔,結果被教練刷掉了。理由只有一個:你不夠高,不夠強,不夠好。當天晚上,他關在房間裡痛哭。但第二天清晨五點,他照樣起床,去學校體育館練球。他說:「我不允許一件挫折,定義我的未來。」
接下來的幾年,他拼命訓練,早晨投籃、下午練體能、晚上看影片。他成為全美大學聯盟的焦點球員,進入 NBA,最終帶領芝加哥公牛隊 拿下六座總冠軍。在他的生涯中,他經歷過無數關鍵球失手、比賽輸球、媒體批評。他說過一句最廣為流傳的話:「我一生中錯過了超過 9000 次投籃,輸掉了 300 場比賽,有 26 次,我被信任投出致勝一球卻失手。我一直在失敗,正因為如此,我才成功。」
喬丹的傳奇,不只是因為他能飛得高、得分多,而是因為他從未讓一次跌倒,奪走他繼續奔跑的勇氣。他用韌性告訴世界:真正的贏家,是跌倒無數次,依然選擇再起的人。
為什麼你一定要培養「高韌性心態」?
因為你不可能一帆風順,也不會每天都正能量爆棚。你會被拒絕、被否定、跌倒、懷疑自己,甚至會有「我是不是沒用」的時刻。但你能不能走下去,關鍵不是「你多厲害」,而是你跌倒後願不願意再爬一次。
高韌性心態,會讓你在被打擊時不自我否定;
會讓你在失敗中找到學習;
會讓你在迷失時依然保有信念。
該如何培養這種心態呢?以下是心理學家的實證技巧:
1. 練習「換位思考」
遇到挫折時,問自己:「這件事對我有什麼提醒或機會?」將「問題」轉為「挑戰」,將「痛苦」轉為「成長養分」。
2. 寫下逆境日記
紀錄你每次挫敗的過程與學習,久而久之你會發現:你不是脆弱,而是很會站起來。
3. 保持健康作息與運動
身體的穩定性會大幅影響情緒與抗壓能力。運動時釋放的內啡肽就是天然抗抑鬱劑。
4. 找到支持系統
有可以對話的朋友、家人、同事、教練,是你情緒調節的「避震器」。
5. 規律練習冥想、呼吸、覺察技巧
情緒來了不要壓抑,也不要爆炸。練習停一下、看清楚、再回應。這不是逃避,而是轉化。
逆境不是要打倒你,而是要你看見自己的力量
每一個你以為走不過去的時刻,其實都藏著你未來會感謝的種子。馬雲和麥可·喬丹,他們都不是天生強大,而是選擇在困難中不放棄成為自己。
韌性,不是成功的保證,卻是成功的條件。
從今天起,給自己一點空間跌倒,也給自己一次機會站起來。你會發現,你其實比你想像中還要堅強。